刚刚过去的2020年,淮南公管人上下同心、迎难而上,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注定在淮南市公共资源交易发展历史上写下不平凡的一笔。
1.交易总量和交易总额双创历史新高。全年共完成各类交易项目8703项,较去年同期增长11.53%;成交金额369.5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0.28%;增收节资额达41.8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4%,总体呈现“量升质提”的良好态势。
2.在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公共资源交易工作中走在全省前列。全力应对疫情挑战,密集出台实施重点项目招投标“绿色通道”机制等16项指导性文件,为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稳妥暂停、陆续恢复提供全方位的制度保障。对口援助湖北十堰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跨省域远程异地分散评标12项,交易金额10239.35万元,对在全国层面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跨省域合作提供了重要示范。
3.开启远程异地评标常态化,构建“全流程电子化+不见面”交易新模式。与阜阳、蚌埠、淮北、宿州等地市签订远程异地评标合作协议,建立了多城市互为主副场的合作机制,2020年完成远程异地评标项目21个,交易额12046.35万元。在已实现全流程电子化交易基础上,以便民利企为目标,构建“不见面开标”新模式,通过可视化在线交易服务,实现公共资源交易各方主体“线下不见面、线上面对面”,招投标电子化率从2018年的96%跃升到2020年的100%。
4.电子保函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行。推进公共资源交易与智慧金融深度融合,择优引入6家实力强、资信好的金融机构,实现投标企业全流程线上办理功能,运行成效在全省领先。2020年为 9745家企业替代现金保证金 26.8 亿元,替代率近45%,在释放中小企业的沉淀资金占压,提高公共资源交易效率上作出了有益探索,建设经验在全省公共资源交易领域进行推介。
5.探索创新机制,提升协同监管效能。充分保障投诉各方的知情权、参与权,在公共资源交易投诉处理中引入质证调查方式, 2020年组织投诉质证会8次,完成26起投诉事项、52起市长热线的处理和100%反馈。创新公证全程参与大中型建设工程、政府采购和产权交易活动的现场监督见证模式,2020年完成现场监督公证项目195件,交易金额176亿,实时全景地把交易活动运行在阳光下。建立履约现场与招投标市场联动机制,对28个涉及资金23亿元的重点项目进行标后履约检查,依法对13起失信企业作出信用处理和行政处罚。
6.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取得新成效。制定出台《淮南市进一步开展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领域串通投标等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方案 》从强化招标人主体责任、补齐制度规则短板、健全监管体制机制、厘清各方职责边界、创新监管方式等五方面确定15项工作任务,建立整治清单、优化整治措施,圆满完成三年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暨行业乱象整治,实现招投标市场环境显著净化,市场主体满意度和安全感显著增强的目标。
7.将依法行政意识贯穿于公共资源交易工作的始终。持续推进公共资源交易目录管理,推动全流程信息公开。依法对进场交易的各方主体交易行为进行监督,2020年查处违规企业计41家,做出行政处罚7起,信用处理31起,预警公告3起,对86名专家下发处理通报,对16家代理机构进行了通报处理。采用“双随机、一抽查”方式,按照不低于总数20%的比例对242份交易文件开展集中审查工作,排查出3个在招标公告、37个在招标文件中以设立分(子)公司、全额缴纳增值税条款作为信誉要求和加分项的招标项目。对41件规范性文件的政策措施和实施效果进行了全面评估、清理。出台淮南市《工程建设项目负面清单》和《政府采购负面清单》,列出190项工程建设招投标和政府采购相关法律法规禁止性条款,对优化全市营商环境,加快推动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公共资源交易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8. 地方企业培育取得佳绩。通过一系列的政策“组合拳”和精准扶持,工程建设项目省内企业中标金额数占比逐月提升,由年初的33%提高到全年累计占比60.41%。
9.坚持政治引领,落实管党责任。始终将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全面落实好抓基层党建主体责任,坚决把“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体现在履职尽责的实际行动上。坚持基层党建问题、任务、责任“三单制”管理,做到“清单管理、对账销号”,推动党建工作责任制落实。选优配强党组织带头人,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实现基层党建工作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10.信息宣传工作实现新飞跃。围绕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工作、重点工作,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全年信息宣传量达到182篇,推送信息《淮南市制定“暖心包”优化公共资源交易服务》被省委采用,《淮南市运用电子化招投标保障项目实施》被省政府办公厅采用,有力地促进了公共资源交易工作的整体推进。